close

最近,
常常聽到”壯遊”這名詞,
想想自已小時候(不是真的小時候啦!剛離開學校時,約20多歲啦!)也曾經做過這檔事,
現在已經很老了>. 省吃儉用地努力存一筆錢,工作留職停職一個半月,背著包包及行囊,
前往心目中想去的國度,
生活,冒險兼學習!
年青人嘛,
總是想要闖闖天涯,
練練外語能力,
練練膽量,
交交紅、黃、白、黑來自世界各國不同國籍朋友吧?!

之前,看到商周有篇文章就有提到壯遊:(內容如下)
有一種旅行,方法很貧窮,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。
這種旅行,西方從16世紀末傳承至今;
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。
那就是Grand Tour──壯遊。
培養獨自「闖」的能力,
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。

壯遊,指的是胸懷壯志的遊歷。
包括三個特質:
1.旅遊時間「長」2.行程挑戰性「高」3.與人文社會互動「深」。
特別是經過規畫,
以高度意志徹底執行。
壯遊不是流浪,
它懷抱壯志,
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。
它與探險也不太相同,
壯遊者不侷限於深入自然,
更深入民間,
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。

其實,這名詞源自唐朝,
因為大唐王朝的盛世及幅員廣大,
也造就人民願意嘗試去自己沒有去過的地方走走,
那是一個壯遊的時代。
高僧玄奘到天竺(印度)取經,
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壯遊之一;
連詩聖杜甫都曾在蘇州準備好船,
差點東遊到日本,
他自傳性的「壯遊詩」就寫道:「東下姑蘇台,已具浮海航。到今有遺恨,不得窮扶桑……」
也因為這首詩太有名,留下「壯遊」一詞。

在歐洲也有一種旅行叫「Grand Tour」,恰恰好可以譯成壯遊。
自十六世紀起,
英國貴族子弟流行在學業結束後,
與一位家庭教師或貼身男僕,
渡過英吉利海峽,
到巴黎、羅馬、威尼斯、佛羅倫斯等歐陸城市進行壯遊。
除了探索文化的根源,
這場旅行還有個很重要的吸引力,
它是一場擺脫了父母束縛又興味盎然的文化盛宴。
到了十九世紀為止,
壯遊已經變為歐洲菁英的成年禮,
針對這段壯遊時光,
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「The Gap Year」(空檔年)。

像古巴的國父切‧格瓦拉(Che Guevara)就是個很好的例子,
他是推翻古巴親美獨裁政權的革命家。
要不是在醫學院四年級時,
和一位學長騎著重機車,
展開了為期九個月,
穿越五個國家的萬里壯遊,
日後可能只是一個歷史上沒沒無聞的小醫師。

格瓦拉父親日後出版他那本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》,
在前言寫道:「他旅行,不是為了像一般遊客那樣,
尋找景色怡人的地方拍照留念,
而是為了在沿路的每一個拐彎處體驗民生疾苦,
並探尋這些疾苦的源頭。
他的旅行是一種社會考察。」
(引自於businessweekly網站)

聽聽壯遊的定義,
再看看自己雖然去過美國東岸3個多月或獨自去英國1個多月,
真的不算什麼,
吃好住好睡好,
自己以前的旅遊方式太舒服了,
沒受過什麼苦,
遇到困難時,
也碰到許多好人或熱心人士,
有義大利人,法國人,埃及人,英國人...等,
實在不夠刻骨銘心呢...

”有些事現在不做,以後就沒機會再做了(練習曲,2007,國片)”


趁年青要壯遊
喬瑟芬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unkjo1998 的頭像
    punkjo1998

    喬瑟芬在亞特蘭大的家

    punkjo19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